117項舉措具體包括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科技文化體制改革、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城鄉治理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社會民生領域改革、推動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等9個方面內容。

北京還提出建立減量發展激勵機制、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約束機制、城鄉建設用地供減掛鉤機制、建設用地戰略留白引導機制等12條體制機制相關改革舉措。

同時,健全嚴格控制增量機制,實施新修訂的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健全一般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退出機制,制定促進“騰籠換鳥”的支持政策。

近年來,北京的“減法”與“加法”,一直是其工作重點。

北京深改行動出爐: 減量發展居首位 通州與北三縣整合規劃

其中,稅收分享機制受到關註。

持續推動減量發展

在《行動計劃》中,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被放在首位。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肖金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北京的工業、服務業都要向外轉移。轉出地和轉入地共建產業園區,必然牽涉到投入和稅收分成的問題,產業轉移出去會影響財政收入,同時建立園區要投入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稅收分成是理所當然的,分成的比例應當與投入掛鉤。

7月28日,在2018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北京市副市長張工介紹,截至上半年,北京全市不予辦理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到1.95萬件,累計疏解退出一般性制造企業2200多傢,疏解提升市場1090傢,物流中心115個。

產業方面,北京將落實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平臺建設意見和產業疏解配套政策,完善強化規劃引導管控、推動重大合作項目落地、促進先行政策交叉覆蓋等共建共管體制機制,推動建立產業轉移、共建產業園區的稅收分享機制,鞏固提升“4+N”產業合作格局,培育壯大一批協同創新和產業合作平臺。

“從高端人才進京開始辦手續,到此次《行動計劃》提到的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隨調隨遷,流程一般隻需要五六天。”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暉指出,一直以來北京對高端人才、創新人才的引進優惠政策力度都相對較大。

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7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北京市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舉措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共提出117項具體舉措。

近日,在2018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跨省級行政區中各行為主體的區域利益目標不夠一致。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是建立三地利益協調共享機制,並提出要在三地建立跨區域項目財稅利益分配機制。

《行動計劃》提出,放寬人才引進年齡限制,個人能力、業績和貢獻特別突出的可以進一步放寬,引進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隨調隨遷。

在北京深改行動計劃中,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被放在首位。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也是重點,要出臺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整合規劃,推動建立產業轉移、共建產業園區的稅收分享機制。

其中,作為新一輪城市競爭的焦點,人才引進方面的改革措施備受關註。

在規劃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出臺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整合規劃,完善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控的體制機制。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動城市副中心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產業向廊坊北三縣延伸佈局。

牛鳳瑞指出,減量發展,既要把中心城區的非首都功能、人口密度減下來,還要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優化建設用地結構。但這並不意味著單純的經濟總量、人口總量和建設用地規模的下降,而是要把著力點放在生產率的提高上,要減少發展所帶來的資源、能源消耗,提升單位土地面積出產率。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點

2018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期目標的開局之年,京津冀三地近期頻繁發聲。

近日,北京出臺瞭《京津冀協同發展2018-2020年行動計劃》(下稱“三年計劃”),重點佈置產業、交通、公共服務、六鏡頭行車記錄器生態等方面工作。

在此次《行動計劃》中,北京在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方面提出瞭9項具體措施,包括交通、生態、產業、醫療、養老、規劃等多個領域。同時,還在創新城市副中心綜合管理體制和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對接協調工作機制方面提出瞭行動目標。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從內涵上來講,北京的城市減量發展與非首都功能疏解基本一致。

在交通領域,《行動計劃》提出,要完善京津冀交通領域投資建設體制機制,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多節點、網絡化交通格局;深入落實推進京津冀民航協同發展實施意見,創新北京“雙樞紐”機場運營模式,創新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打造國際一流的航空樞紐。

北京深改行動出爐: 減量發展居六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首位 通州與北三縣整合規劃

北京全面深化改革路線圖劃定。


導讀

行動計劃提出,北京將緊緊圍繞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上推動首都實現新發展。

2018-08-0114:3721世紀經濟報道評論(人參與)

值得註意的是,在此次《行動計劃》中,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相關舉措達到29條,是所有改革方向中最多的一個。

具體來看,涉及審批、商事等制度的“放管服”領域改革、人才引進體制機制的完善和知識產權保護,將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三大改革重點。

“加法”方面,北京出臺瞭“留白增綠”指導意見,26.1%的市域面積納入生態紅線范圍,並騰退土地實現增綠824.2公頃,新建和規范提升基本便民商業網點742個。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城六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每年降低2-3個百分點,爭取到2020年下降約15個百分點。同時,要嚴控建設總量,到2020年中心城區城鄉建設用地由現狀約910平方公裡減到860平方公裡左右,到2035年減到818平方公裡左右。

此外,北京進一步加大人才激勵力度,擴大人才獎勵范圍,修訂完善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按規定程序增設科學技術獎勵人物獎,調整科學技術獎種和獎勵等級,加大對戰略科學傢、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獎勵力度,建立與個人業績貢獻相銜接的優秀人才獎勵機制。

北京將建立減量發展實施倒逼機制,制定實施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管理辦法,明確減量發展實施標準,嚴格限制集中建設區外存量改造和新增建設用地,倒逼集中建設區外城鄉建設用地減量。

但王暉也表示,與南京、武漢、西安等地不同,在控制人口規模的背景下,北京六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的人才引進政策有其特殊性,其他一些城市所采取的放松落戶等政策,北京不會采取。

接下來,北京將編制發佈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系統推出22項措施298條具體任務清單,打造北京營商環境新高地。
arrow
arrow

    fhflz75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